第34章 喜教乐学像师徒-《大宋文妃》
第(2/3)页
“那有劳先生了。”
“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,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从秦时置县推算,迄今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。早在几十万年前,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,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。相传黄帝、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,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“表里山河”、“帝王之乡”、“华夏之祖”、“炎帝之根”。境内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,有著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全国最大的墓志铭博物馆——千唐志斋,还有汉函谷关、王乔洞、洞真观等人文景观。“诗圣”杜甫《三吏三别》中的《新安吏》就是写于新安,也许诗人不会想到,自己饱含酸楚的一笔竟成为今日繁华的映衬和烘托。”
“请问先生,王乔是那个朝代的人士?”清清谦虚地求教。
“王乔是东汉时人无疑,“王乔洞”是东汉所掘,谢湾下宫洞互通,前谢湾洞为避乱而掘,下宫洞为“好事者”为“王乔”而掘,且供石像,两洞相通互为出入,其余的老朽就不清楚了。”
“多谢先生解惑。”
“山高,岭多、河谷碎,七岭、二山、一分川”,“这是新安的地貌特征。”
“是挺多变的啊,地灵才能人杰嘛。”清清叹道。
“请问此乃‘帝王之乡’,能讲得详细一点吗?”
“先民们刀耕火种的顽强,黄帝铸鼎祭天的虔诚,老子骑青牛入关的超然,杨仆移取函关的豪壮,杜甫忧国国忧民的长叹,;黄帝密都青要山,道教圣地荆紫山、烂柯山、扼要踞险的汉函谷关、石刻唐书千唐志斋……天地悠悠,风云激荡,沐紫气、披秦月、抚汉垛、谒北魏石窟、品唐风宋韵……在新安大地上,掬一捧水,就能聆听到一段动人的故事;抓一把黄土,就能感触到历史脉搏的律动。”
“好个烁古震今的新安啊!先生,能否给我们讲一下杨仆移取函关的历史典故呢?”清清拜请道。
“那我先讲一讲函谷关的重大意义,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,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,素有‘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’之称。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、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《道德经》的地方。千百年来,众多海内外道家、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。
杨仆,西汉名将,XA县境内人,他生平两件事最为后人流传,分别是东移函谷关和南下平叛。史料记载,公元前112年,杨仆被封为楼船将军,率领水军,与路博德的陆军一起平定南越国,因战功被封为将梁侯。当时函谷关主要指秦关,也就是灵宝北的秦函谷关。奇怪的是,汉武帝并没有在秦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给他封地,让他在秦函谷关以东做侯。在历史上,关中侯是比较正统有地位的,他成了唯一的一个‘关外侯’,于是他向汉武帝建议,把秦函谷关向东移300里,移到今天新安汉函谷关位置。将一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关隘东移300里,既有助于扩大京畿地域,又能加强关中平衡地方的能力。汉武帝欣然接受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‘东移函谷关’佳话。”
“看来,杨仆真乃我大汉的枭雄,配得上‘大丈夫真豪杰’,不愧为‘宇宙的精华’与‘万物的灵长’,但这也归功于汉武帝的英明之决断。”
“是呀,姑娘好见地!”老先生赞叹曰。
“买樱桃干嘞!酸甜可口的樱桃干嘞!”一位姑娘提着一篮子樱桃干在大声叫卖,那皱巴巴的水果干暗红暗红的,散发出一丝丝好闻的香味。
“姑娘,这个怎么卖?”清清好奇地问。
“一两银子一斤。”
“那好吧,来两斤。”清清打算送给先生一斤。
“谢谢姑娘如此爽快。”
“我才应该谢你才对,这樱桃要晒成果干,不知要废多少精神呢。”清清真诚地对姑娘说道。
姐妹俩请先生一起吃,顿觉口内生津。
“先生,这樱桃为何这么好闻而美味呢?”
“因为这是产于XA县北部的樱桃,其中五头、磁涧等乡镇的土壤、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大粒樱桃种植,五头镇的樱桃种植已有多年历史。”
第(2/3)页